秦家亿达米业 稻米市场种种困惑解析

时间: 2017-05-08    来源:黑龙江亿达米业公司    打印 】  【 关闭

随着供应压力不断增加,稻米市场对政策的依赖也不断加重,市场无形之手已难以发挥应有的自我调节作用,后期稻谷收购制度改革或可实行“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制度。自2004年我国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在政策、科技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稻谷供应形势不断改善,并逐步由紧平衡转为供应相对宽松。2013年以来,早籼稻、中晚籼稻均连续4年启动了托市收购,粳稻更是连续6年启动托市收购,且收购规模越来越大,临储稻谷库存不断膨胀。一些业内人士对稻米市场的发展与前景也产生颇多困惑。

困惑一:供应持续增加需求日益萎缩

多年来大米需求一直持续刚性增长,但自2013年以后,我国稻谷产量虽然继续增长,连创历史新高,但大米需求却开始由增转降,并呈现持续萎缩之势,导致稻谷产量供大于求的现象不断加重。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2年我国大米需求为20150万吨,当年国内稻谷产量为20329万吨,年度产大于需约179万吨;但到了2016年,我国稻谷产量进一步增加到20693.4万吨,而同期大米需求却降为18511万吨,年度产大于需已扩大到2180多万吨。大米需求萎缩主要是稻米价格偏高,大米与玉米(1645, 6.00, 0.37%)等粮食作物比价拉大,竞争力下降,导致工业用稻米与饲料用稻米的需求持续下降。为更好地解决吃饭问题,追求稻谷产量增加与减少大米需求是粮食行业几代人的梦想,但当梦想成为现实,我们却困惑地发现,稻米产量高、需求弱也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困惑二:年度供大于需产量持续攀高

以往我国稻米市场一直处于供应紧平衡状态,政府千方百计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努力增加或稳定稻谷种植面积。近年来,虽然国内大米需求持续萎缩,稻谷产量供大于求,但稻谷种植面积仍维持在本世纪以来的高位。在政策和科技的推动下,国内稻谷单产逐年提高,产量也持续增产,连创历史新高,自2004年至2015年实现    了“十二连增”。2016年稻谷产量为20693.4万吨,虽比2015年减产131.1万吨,但仍居历史第二位。今年国内稻谷种植面积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国家统计局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7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较上年减少0.3%,总体保持稳定,若天气给力,今年稻谷产量仍有创纪录的可能。在国内稻米出现阶段性供应过剩苗头的情况下,我国稻谷生产却依然能持续高歌猛进,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稻米市场产销脱节,稻谷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持下价格偏高,种植效益好于其他粮食作物,且有最低收购价托底,在没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农户种植水稻热情持续较高。

困惑三:普通大米过剩优质大米偏紧

受稻谷产量持续丰收和大米需求不断萎缩影响,我国临储稻谷库存快速膨胀,目前累计库存已超过1亿吨,供应压力十分沉重。与此同时,我国优质大米的供应却一直偏紧,价格持续坚挺,出现了普通大米过剩与优质大米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是正常现象,但持续数年让人非常困惑。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实行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托市收购启动时只简单区分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三大品种,没有将普通稻与优质稻分别定价、分开储存。在普通稻产量普遍高于优质稻的情况下,托市收购政策的实施导致销路不好的普通稻种植效益反而可能高于符合人们消费需求的优质稻,使得普通稻种植面积难以减少,优质稻面积难以增加,普通稻的收购量越来越大,积压越来越多。

困惑四:临储库存膨胀进口逆势增长

2013年以来,我国稻谷托市收购量逐年增加,而去库存十分缓慢,导致临储稻谷库存持续膨胀。与此同时,国内大米进口却急剧增加。2012~2016年海关统计的进口量分别为231.6万吨、224.4万吨、255.7万吨、335万吨、353.4万吨,大米净进口规模也越来越大,2016年首次突破300万吨,加剧了国内稻谷的供应压力。目前这种“国粮入库、洋米入市”的奇特现象已长达四五年,也十分令人困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稻米市场在托市政策支撑下持续    坚挺,而国际大米价格却因产量增加而持续走弱,抵销了人民币贬值带来的进口成本增加因素,国内外大米价差持续较大,进口利润十分诱人。据了解,今年4月底,国内外大米价格仍保持在900元/吨左右,对大米进口仍有较大的刺激作用。

困惑五:托市收购价高市场价格偏低

我国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主要是防止稻米市场非理性下跌后产生谷贱伤农,引起稻谷生产的大起大落。但是,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到现在,已经脱离了政策制定的初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稻谷最低收购价成为市场最高价。因此,托市收购成了普通稻的“乐园”,托市收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结果是稻米市场经常性地出现“稻强米弱”现象,严重影响了大米加工业的健康发展,也使得国产大米竞争力下降,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困惑六:新稻上市价涨供应淡季下跌

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农产品集中上市,供应增加,价格往往会走低;相反,在淡季时,由于供应减少,价格会走高。但近几年,我国的稻谷市场走势却与此相反。每年新稻上市之初,价格往往较低,此后在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后逐步抬升。而在上半年,稻谷价格往往在春节后就开始逐步走低。5、6月份探至低位,然后开始酝酿下一波反弹。这一反常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国内稻米市场牛市行情的结束,我国最低收购价在新稻集中上市初期一般要高于市场价,托市收购启动后,新稻价格会缓慢向托市价靠拢,市场逐步企稳回升。而在上半年供应淡季时,因地方储备稻谷大量出库,加上临储稻谷库存开始大规模拍卖,使得淡季时的稻谷供应不减反增,而此时大米需求也处于淡季,稻米市场难以走强。

困惑七:临储库存庞大拍卖迟迟未动

目前我国临储稻谷库存已超过亿吨,加上各级储备稻谷,当前稻谷总库存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此,国家加快了农业供给侧和粮食供给侧改革,粮食去库存也提上议事日程。但目前已是5月份,规模庞大的临储中晚稻却迟迟没有开始拍卖。上年临储中晚稻暂停拍卖是在9月份,暂停拍卖已将近8个月。目前只有库存量较低的临储早籼稻还在拍卖。事实上,由于上年中晚稻收购进度较快,今年元旦后市场新稻粮源就有所偏紧,推动稻米市场持续走强。一边是庞大库存急需消化,一边却迟迟不出库,也让市场感到非常困惑。如今稻米市场给人的困惑还有很多。国家今年首次全面下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但总体下调的幅度较小,步子依然迈得不大,预计其效果也将有限。后期仍需加大改革力度,从根源上着手,加快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

近年来,我国在粮食收购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今年开始,大豆和棉花(16140, 65.00, 0.40%)已不再实施目标价格,将采取与玉米同样的政策,即试行“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制度。“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既可以保护农民的合理生产利益,又可让农产品购销市场化,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现阶段对化解国内高库存有积极作用。随着“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制度的成熟,未来稻谷走玉米收储改革的路子可能性也较大。不过考虑到稻谷是主要口粮品种,为保证口粮绝对安全,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稻谷生产不能大起大落,因此,现阶段稻谷的收购制度改革将有别于玉米,可实行“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制度。

当然新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将回归到政策制定的初衷,可能不再一味固守维持较高的市场价格,以增强国产大米竞争力,加快去库存。一方面,通过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可以在稻谷价格较低时进行干预,防止稻米市场大起大落,影响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实行“最低收购价+生产者补贴”制度,相当于给种稻农户上了双保险,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理种粮收益,从而保护稻谷生产产能,避免稻谷生产发生大的波动。


相关阅读:
· 疫情引发囤积,泰国大米价格飙升至7年高点   2020-04-10
· 据越南粮食协会的数据显示,连日来,越南大米出口价格呈增加趋势   2020-03-09
· 籼米食疗作用   2020-02-09